讲授课程:农艺与种业研究进展 讲授章节:第二讲 种子检验技术
切入点:赵久然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2015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实施主要农作物分子身份体系构建,2017年由赵久然牵头组织全国近三十家单位申报的主要农作物分子身份检测技术与应用获得了科技部立项支持。他带领团队构建的DNA指纹库为2万多个品种建立了分子身份证,从此品种鉴定化繁为简。目前,DNA指纹鉴定技术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和使用,为玉米种子质量检测、品种管理、品种权保护、侵权案司法鉴定、企业维权、农业科研教学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讲授目的及效果:引导学生明白种业创新关键在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是科学技术,激发学生勇于思考、热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赵久然及其团队构建的玉米品种DNA指纹库对促进中国种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项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开展的种子同工酶技术,到后来的RAPD分子标记、SSR分子标记及SNP分子标记,分子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将分子技术运用于品种鉴定是一个重大课题。玉米用于生产的品种数以千计,光靠外表形态识别,别说农民就连品种管理部门甚至育种家自己也很难分清。市场上张冠李戴、套牌侵权行为时有发生、难以遏制。把已经通过审定的、在生产中应用的、参加试验的、申请保护的品种都做一个DNA指纹,建立一个庞大的指纹库,任何品种只需与库存品种比对就知道它的真实身份,这件事的深远意义不言自明,但做起来却异常艰难。技术上的难在于前所未有,环境上的难在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赵久然顶住压力,克服阻力,潜心研究,终于建成了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玉米DNA指纹库。如今,指纹库中有28000个品种的标准指纹,任何品种不用种植,用种子、叶片或任何组织提取DNA指纹与库里的标准指纹比对,一天之内就可以确定品种的身份。
在教学组织上,由玉米种子市场品种乱象引入,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认识到分子技术创新在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思考指纹图谱技术在种业其他方面的应用。在思政育人上,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赵久然对事业的追求,感受到一位农业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扎根乡土,紧跟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为生产服务,满足农民需求的科研热情。
通过教学,同学们认识到DNA指纹库对玉米种子纯度和真实性检验的重要性,技术创新给种业带来的增强作用,激起了他们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